萵筍是在我國種植比較普遍的一種蔬菜,但是萵筍在種植過程中會有抽薹的情況發(fā)生,這對于萵筍的產(chǎn)量和質量都產(chǎn)生了很大的影響,那萵筍抽薹是什么原因呢,萵筍抽薹應該怎樣防治呢,下面就給大家一一介紹一下。
一、萵筍抽薹的原因
1.品種選種不當。萵筍品種較多,其適應性及對日照和溫度的感應程度也不同。一般早熟品種較中、晚熟品種耐低溫性強而耐高溫性弱,就是說對高溫和長日照較為敏感。因此,應根據(jù)栽培季節(jié)和茬口選用適宜的品種。對春種夏收或夏種秋收的萵筍,因其生長在高溫、長日照條件下,應選用耐高溫、對長日照反應遲鈍的中、晚熟品種。如用早熟品種就很容易躥高抽薹。
2、播期不適春萵筍栽培,若秋播育苗早了,冬前生長期長、苗過大、花芽分化早,越冬就易遭受凍害且翌年也易早竄薹;若播種晚了,冬前生長期短,則苗小,養(yǎng)分積累少,越冬也易受凍害且來年上市遲。夏萵筍播種過遲或秋萵筍播種過早,生育期氣溫高、日照長,易發(fā)生竄苗徒長。因此萵筍栽培應注意掌握播種時期,一般春萵筍播種露地育苗于10月上旬,保護地育苗于1月下旬前后,夏萵筍4月上旬播種,秋萵筍8月上旬播種,冬萵筍8月下旬播種為宜。
3、苗期管理不善播種量偏大、出苗過密、間苗不及時而出現(xiàn)擠苗;苗床偏施氮肥,澆水過多及遮陰育苗時遮光過重、撤除不及時等,均可引起竄苗徒長。所以苗期管理應以控制徒長、培育矮壯苗為目的。具體措施有:苗床底肥以有機肥為主,可配施適量復合肥;適量稀播,及時間苗,控制澆水,以床土見干見濕為宜,遮光育苗要在全苗后逐漸晚蓋早揭,至3葉后不再遮陰;夏、秋萵筍苗期噴1~2次濃度為500毫克/千克的矮壯素溶液,能有效防止徒長。
4、定植不及時定植不及時,幼苗往往生長過快、胚軸伸長呈徒長狀態(tài),栽后也就難以獲得肥大的嫩莖。一般要求具5~6片葉的適齡幼苗及時定植,秋播春收的苗齡約40天、春播夏收或夏播秋收的苗齡約25天。
5、栽培過密定植密度過大,蓮座葉形成前即已封壟,造成植株擁擠,光照不足,而紛紛拔高爭光竄長。正常情況下,春收萵筍為獲早期效益可適度密植,667平方米定植8000株;夏收萵筍因高溫、長日照易徒長,宜稀植,667平方米栽植5000株為好;秋收萵筍后期氣候適宜,以667平方米定植7000株商品性好、產(chǎn)量高。
二、預防辦法
1.根據(jù)本地的自然生態(tài)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,適宜的播種期、育苗期和移栽定植期。
2.合理田間的水肥管理,特別是定期噴施矮壯素是高溫季節(jié)萵筍栽培控制早期抽薹的有效措施。矮壯素的噴施一般于蓮座期開始,7—10天1次,連續(xù)2—3次,施用濃度為350毫克/升。
3.及時采收。萵筍的采收以心葉與外葉“平口”時為適期,如不及時采收,嫩莖就會迅速躥高抽薹。如若延后采收,可在“平口”期掐去萵筍頂端的生長點或花蕾。去頂后的植株可抑制頂部生長,增加莖部養(yǎng)分回流,防治嫩莖空心,促進筍莖肥大,一般可推遲5—7天收獲。
關于萵筍抽薹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結束了,想必大家對于萵筍抽薹有了一定的了解,為了避免萵筍抽薹對產(chǎn)量和質量造成的影響,大家一定要及時做好防治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