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麥蚜蟲又名膩蟲,是小麥生產中的主要害蟲,以成蟲、若蟲吸取小麥汁液危害小麥,再加上蚜蟲排出的蜜露,落在麥葉片上,嚴重地影響光合作用,造成小麥嚴重減產。小麥蚜蟲,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發(fā)生,但效果不大,主要是因為為什呢?綜合分析,主要是在防治蚜蟲時存在誤區(qū),小麥蚜蟲如何治?小麥蚜蟲防治誤區(qū)及科學防治方法,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!
小麥蚜蟲防治誤區(qū)
1、貽誤防治時期
目前,對小麥蚜蟲的防治存在著偏早或過晚的情況。
防治過早,見蟲即施藥,噴藥次數(shù)相應增多,造成防治成本過高,同時造成蚜蟲抗藥性增強,進一步增加防治難度。
防治過晚,不容易控制,因為麥蚜繁殖速度快,一年可發(fā)生10—20代,條件適宜時20分鐘一代。蚜蟲已經對小麥造成了一定的危害,蚜蟲密度過大時,如不能均勻施藥,更不能有效控制蚜蟲的危害。
2、選用藥劑不當
大多數(shù)農戶在選用藥劑時缺乏針對性,誤認為毒性高的農藥殺蟲效果相對較好。
高毒及中毒類農藥一般為廣譜性殺蟲劑。在有效防治靶標害蟲的同時。也會傷及天敵和一些有益生物種類如蜜蜂等,進而破壞整個農田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平衡,對人畜、水體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造成污染。
同時,高毒農藥的持效期短、殘留高,臨近收獲期施藥造成糧食農藥殘留超標,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。
此外,多數(shù)農民缺乏辨別真假農藥的一些常規(guī)知識,如農藥三證等,若不慎施用假藥,既增加防治成本,又不能達到防病治蟲的目的,給生產帶來很大危害。
3、施藥技術不合理
部分農民濫用農藥,加之選用品種比較單一、施藥頻繁,導致該蟲的抗藥性大幅度提高。
抗性增強后。農民只有進一步加大用藥量和增加用藥次數(shù),因此,又會造成該蟲的抗性進一步增強,也增加了防治成本。
其次,施藥時兌水量普遍偏少,施藥不均勻。尤其是小麥中后期田間密度大,很難觸及葉背及莖稈處的蚜蟲,遇到適宜的天氣,易造成蚜蟲的再猖獗。
因此,在小麥的生育期內往往需要噴藥2~3次。防治難、費用高是小麥蚜蟲防治中存在的問題。
小麥蚜蟲科學防治方法
防治方法根據(jù)蚜蟲的危害特點,進行田間檢查。蚜蟲剛發(fā)生時多在小麥底部葉片上,所以不易被發(fā)現(xiàn),當發(fā)現(xiàn)上部葉片被危害時,就已對小麥產量造成了影響,所以應注意觀察,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防治。苗期只要每平方米有蚜蟲30~60頭就要進行防治,孕穗期當有蚜株率達15%或平均每株有蚜蟲10頭左右就要及時防治。
一、拌種防治:目前來說在小麥播種時,用小麥拌種劑(圍剿+純粹)拌種,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,目前市面上的小麥拌種劑有很多,對防治小麥蚜蟲的效果也有不錯的產品,仔細認證挑選好的產品即可。
二、選擇合適的殺蟲劑:防治小麥蚜蟲的藥劑很多,如吡蟲啉、啶蟲脒、辟蚜霧、殺滅菊酯、高效氯氰菊酯、氧樂果、敵敵畏、辛硫磷、馬拉硫磷,以及它們的復配制劑(吸而盾)。提倡使用高效低毒、有內吸作用的藥劑。
三、重視小麥揚花前防治:小麥蚜蟲從小麥返青就開始發(fā)生,到小麥抽穗揚花前,始終處于緩慢增長期;在小麥揚花后,發(fā)生量急劇上升。如果能夠在揚花前認真防治一次,蚜蟲的種群數(shù)量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,基本上可以控制整個生育期的蚜蟲危害
四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:在小麥生長后期,防治蚜蟲中常見的問題是,用藥后植株上部的蚜蟲消退,而下部的蚜蟲難以死亡,幾天后蚜蟲又在上部危害。對這種情況,除了使用復配制劑外,還可以用熏蒸法進行防治,對麥株下部的蚜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。可以用40%樂果乳油50-75毫升,或80%敵敵畏75-100毫升,用2-3公斤水稀釋后,拌細沙土15-25公斤,于傍晚無風時撒入田間。
以上就是小麥蚜蟲如何治?小麥蚜蟲防治誤區(qū)及科學防治方法有哪些的相關知識,麥蚜蟲不僅吸取植株汁液,影響作物發(fā)育,還能傳播多種病毒病,因此,小麥出現(xiàn)蚜蟲病害,農民朋友們還需謹慎對待!